‹ 719.hilouis.com

完美主義

Nov 26, 2024

image.png

最近看了一本名為《如何成為一名不完美主義者》(How to Be an Imperfectionist)的書,讓我再次反思了「完美主義」這回事,因這個評價總不經意出現在我的身上。

想起年少時,有人曾戲說我的性格適合去研究原子彈製造,意指我做事認真、追求完美的性格。我當時反駁:「如果一件事情能做好一點,為何不努力做好一點?」,我認為自己是在表達一種應有的處事態度,而不是性格上的問題,所以當時並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。

但現在回頭看,我可能錯了,我確實是個完美主義者。我意識到完美主義一直存在於我的成長中,影響著我的決策和行動。年少時,對「完美主義」的概念沒有深入的認識,所以並不意識到這一點。

“The poison of perfectionism can remain undetected in smaller doses, subtly impairing your life”

當在書中看到這句對「完美主義」的比喻,我有了深切的體會。

. . .

image.png

盲目努力會讓自己虛脫

如果現在能和當時年少的自己對話,在他作出那番「為何不努力做好一點?」的反駁後,我會補充說:

「追求把事情做好沒有錯,但你要考慮兩個問題:第一,你是否具備將事情做好的能力?第二,事情是否在你的控制範圍內?」

我能想像他會繼續怎樣回應:「我認為只要盡力了,就會有好的結果(至少不會是太差的)。只要你有付出努力就好了。」(這個回應看起來很正面積極,但可以預見,這個相信「只要努力結果就會變好」的小朋友,日後會面臨多少的挫敗感)

接著我會繼續回應他:「當你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,或者它不在你的控制範圍內時,不斷努力只會讓你變得疲憊,這時連完成事情本身也會變得困難,更別提要把它做好一點了。你能想像到這樣的情境嗎?」

我仍能想像到他會怎樣反駁:「那我努力讓自己擁有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不就好了嗎?」這個回答聽起來很純粹,也確實反映了我年少時的心態。那時我總認為「努力一點不就好了嗎?」,然而,現在的我會直接了當地告訴他:「努力一點也不好。」

以上這段想像出的對答情境,其實就是感性與理性的對話。人長大了,理性的部分就會開始佔據思維的空間。現在理性的我想把「努力」這個詞從自己的字典上劃掉,因為我看到「努力」源自我的完美主義,而它常常讓我處於精力枯竭的狀態。

例如有一次,我花了一個多小時只為挑選一顆螺絲。除了尺寸適合外、我更想找到一顆螺帽形態、螺絲顏色,甚至是防鏽塗層的顏色都能完美匹配的螺絲。現在回想,實際上我只需要確認尺寸合適就可以立即購買了。這個例子說明,過往這種未經察覺的完美主義性格,其實一直在不知不覺間消耗著我的精力。

“If perfect is your version of adequate, then life won’t ever seem adequate, let alone good.”

. . .

image.png

理解和改善完美主義

現在從書中我能理解到,正因為完美主義,我時常會陷入微小細節中不能自拔。這種追求不僅讓人疲憊,還拖慢了效率。而書中提到引發完美主義的一個重點因素:「不切實際的期望」,這正好戳中了我完美主義的根源。

年少時的那個處事態度:「為何不努力做好一點?」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。底層的邏輯是,我對每件事情都抱有高期望,同時認為只要努力就能達到這個期望。而現在的我明白,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完美主義的體現:只把事情區分為「做得好」與「做不好」的兩種情況,以至過往在工作時總讓自己處在緊繃中,容易產生負面的情緒。

所以現在我懂得「Lower the bar」,在「做得好」與「做不好」之間,有了「差不多就可以了」的頻譜。頻譜的概念讓我有了更大的靈活性,不再以二元思維去評判結果。例如現在我仍會偶爾陷入「過高期望」的思維模式,但我學懂了去反問自己:「這是否有達到自己70%的完美標準?」如果有就差不多可以了。我設置了關於完美主義的頻譜,對自己的「過高期望」進行了修正。

另一個在書中對我啟發很大的概念是「二元思維的正確應用」。之前提到挑選螺絲的例子,二元思維告訴我,這種做法根本沒有必要。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只有「完成」和「未完成」兩種狀態,沒有「完美地完成」這種選項。所以當我學會重新應用這個思維後,在日常的鎖事上顯著提升了執行力。

以上提到的不應以「二元思維」去評判結果,但卻需用「二元思維」去指導執行的概念,我開始實踐它們去調整在設計工作上的「完美主義」。與選購螺絲的例子類似,在設計工作中當我陷入了對字體的尺寸、間距、字距、排版位置的反覆調整時,二元思維會提醒我先完成稿件,然後再反問是否達到了自己的「70%完美標準」,是的話就進行下一個流程。這能有效讓我避免精力消耗在無關重要的細節上,同時能保證工作的進度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,這確實減少了我過往在工作中常出現的枯竭狀態,提升了我能有剩餘精力去把事情做好一點的機率。

「先降低標準以完成事情為目標,再去優化細節,而非一開始就追求完美。」這個道理我一早知道,但卻是在近年才真正體悟並有所改善。因為這段時間我深入觀察了自己,發現「完美主義」實質上是源自內心對被拒絕的恐懼,我在修正這一點的同時,也得到了對完美主義問題的改善。(或許我們經歷的問題,最終也需要deep dive到心理層面,看一看自己到底怎麼了)

“The harmless results people worry about are embarrassment or rejection.”

. . .

image.png

只在個人成長上擁抱完美主義

對於完美主義者,許多文章都強調「完成要比完美重要」,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,但我還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:作為完美主義者,關鍵在於如何能保持自己處於「能夠把事情做好一點」的狀態。這與之前提到的「是否具備將事情做好的能力」密切相關,而且,也只在這一點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。

所以除了針對「完美主義」的調整策略,規律作息和保持鍛鍊也成了我維持這一狀態的方式。最終,完美主義者的目標不在於花精力抵抗「完美」這個概念,而是讓自己盡量保持在「能夠把事情做好一點」的狀態。這是目前我個人對「完美主義」新的定義。

因為無論如何調整,我觀察到自己始終是屬於「完美主義者」的範疇,但我想也正因為這樣,我才會有不斷想改善己問題的意欲。現在我唯一保留的含有「努力」一詞的理念是:「關於個人成長,為什麼不努力做好一點?」這句話雖然聽來像雞湯式的勵志語錄,但對我的實際用意不同。對我來說,人的性格往往難以改變,如果將完美主義的性格視為一種執念的話,為何不將這種執念運用在對自己明確有益處的事情上呢?所以這句話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化表達,盡量運用自己的性格特徵,爭取利益最大化。

. . .

最後,回到年少時自己的「為何不努力去做好一點?」的觀點:如今我對它作出了修訂:「如果自己能比別人做得更好一點,盡力去做。但當感到疲憊時,那就按『二元思維』先去完成它。」,先保存精力,讓自己留有「能夠把事情做好一點」的狀態。

以上是我希望年少的自己能明白和作出調整的觀點。但年少時感性的一面也是很珍貴的,所以假如真的能回到過去對談,我並不想以主觀的態度要求他改變,可能就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他,留言說:「Hey,這篇文章寫得挺好,有空可以看看。」

我仍能想像到他的回應,「好的,有空我再看一下,現在我要去工作了。」
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