‹ 719.hilouis.com

Echoes

Feb 06, 2025

cover_image.jpg

「心是最後被捕的器官」——DeepSeek給這篇文字的格言。

最近,我運用AI技術克隆了自己的聲音,同時把寫下的短文翻譯為英文,製作為了2分鐘左右的音頻文件。

最終的成品符合自己的期待,像一個人在夜深的獨白,於是我把這系列的「聲音」文件命名為「Louis on the Echo」,同時作為播客分享到社交網絡上。

但我不太期待會有聽眾感興趣而關注,因為對我來說,我是自己的唯一聽眾。雖然顯得自我中心,但我真的想聽聽自己的「聲音」——心底話。

41010d1639fae3301d2cca0549bbbe7b.jpg

“Words are a kind of alchemy, by which we transform silence into meaning.”   ——Mark Z. Danielewski 《House of Leaves》

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:「有些話用英文說比較沒那麼尷尬。」確實是這樣的,相比中文的「我愛你」,要我說出「I love you」就顯得輕鬆許多。因此當我把心情上的文字翻譯為英文後,要分享時就少了很多尷尬。原文的話,就顯得有強烈的個人情感,只能放在私密日記待被破解的一天。

同時,以這種形式轉換為音頻後,竟然有一種意外的「自我安慰」效果。就像有另一個人,用另一种語言表達著同樣的思緒,產生了共鳴。這背後或許有心理學的機制,但不論如何,有了舒緩的感覺。

2分鐘的音頻,我一直循環下去,就像把思緒外置了。我想背後的心理學機制並不複雜,就如同有一本書的名稱:《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》。

2f96554241b7f107506258bf142b7bf3.jpg

“What makes you vulnerable makes you beautiful.”   ——Brene Brown 《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》

然而在現實中,願意聽你心底話的人就像埋藏在深底,能遇到的機率如尋寶。而通過這樣把思緒外置的方式,反而讓我找到了聊天的「小窗口」,像「大家」在訴說著同樣的思緒。正如那句「You’re not alone」始終是能起著安慰的作用。

事實上,要表達「孤單感」會顯得脆弱。但最近接觸到一個概念——「寫作誠實」,即敢於在「不誠實」的世界里去展現自己的局限和弱點,創造真實。我喜歡這個概念。

我希望能活在真實中,但這需要有裸露脆弱一面的勇氣,這讓我感到困難。曾經有好友願意成為我的「樹洞」,但我感到難以說起。年少時,心理咨詢師曾給我的評價:「你在訴說自己的事情時,像是一個局外人在描述。」但我確實在成長中缺乏說出心底話的實踐,才會如此格外的生疏。並非是我不想說起。

因此,我轉向以文字的方式,偶爾寫一寫,說一說,存下了不少未完成的「自我對話」。現在透過這種「echo」的方式,却意外能把一些对话完整了,我感到神奇。像無意中發掘到了一個獨門秘方。所以我試著繼續以這種方式,去實踐說出心底話。

919a161e8179ea13ae65d6380309ba2f.jpg

“The unsaid, for me, exerts great power.”   ——Louise Glück 《Proofs & Theories: Essays on Poetry》

有天,我會以自己真實的聲音去表達,即使顯得「脆弱」、「笨拙」也好,因為「我們必須要懂得表達真實的自己」,這也成為了我人生中的重要哲理。不僅如此,我相信有天大家會把這視為一種學習的精神,去學著做真實的自己。

只是「做真實的自己」,有時會顯得黏稠。思緒過度流淌會顯得失態,完全凝固又怕失去溫度。所以我在練習用文字去把握思緒的「黏稠度」,我把這視為是一種生活技能,也作為是對寫作技能的提升。2025年,繼續學習文字的寫作,自我的表達,重點是「寫作誠實」。

最後,如有朋友仍願意為我開放「樹洞」,我會把播客的連接發給對方,這裡會有我真實的思緒、真實的想法。「This is who I truly am.」

(如果你偶然能聽到,或許會理解我想表達的,我們都需要傾聽自己的心底話)。

🎙️ Louis on the Echo@Spotify Podcast

c0ef269546124e337ad8039761be1a6d.jpg

“To be yourself in a world that is constantly trying to make you something else is the greatest accomplishment.”   ——Ralph Waldo Emers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