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YBE
Aug 09, 2023
和國外的朋友聊起最近生活的糟心事,對方給予的意見是決斷的。而當中他提到了我「心軟」的個性。
事情在他眼裡只是一個「Yes or No」的問題,不需要有過多思量的餘地。而我的「心軟」,是因為在「Yes or No」之間加插了「Maybe」,先製造了一個體諒的前提。
「Maybe」是我理解世事的一個緩衝區
我是需要去理解一件事的「過程」的。當身邊的人製造了壞的事情時,「或許有一些我們不能明白的難處」,我首先加插了這樣的「Maybe」。如最終自己假想的「Maybe」都不存在時,那在壞人壞事面前,自然就成為了那個「心軟」的人了。但這沒有關係,至少我對「過程」作出過理解了。
而以這樣的個性到了中年的自己,感覺就像編織了一個安全網。當人生中很多事情跌宕下時,並不會立墜落到深底,而是在中間能被緩衝一下,避免了相應的情緒立即顯現出來。這是我認為「Maybe」起到的作用。
既要「Maybe」,也要「Yes or No」
年少時也會詬病我這位朋友的「無情」。事情真的能想得這麼簡單嗎?中間完全可以忽略情感的部分。不過現在我在向他學習,而且「心事」也樂於與他分享,因能有與自己個性不一樣的觀點,是一種互補中的學習。
而我喜歡加插著「Maybe」,與心軟並非完全有關。立即下定論對我來說是失去了故事性,我想繼續用「Maybe」去緩衝與理解著人與事,即使因此受到了苦處也是可以(不過「Maybe」是需要設置一個界限的,當一過了這個界限就立即say no,不需糾結)。
也會一直維護好自己「Maybe」的個性,當有天朋友覺察到需要學習有關情感的部分時,那時自己能有值得對方學習的地方。同時,「Yes or No的態度」也是要持續去提醒自己的事情,這是學習與成長。
Maybe,我總是想去體驗著大大小小的事情。